本文理论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方剂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和你说上一病特别有意思,这就是脸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动。
说起这个病,我们脑海中首先会想起一个电视剧中的人物——赵四儿。此君动不动就嘴角抽动,看上去十分滑稽。但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除了嘴角抽动外,眼睑部、颈部肌肉抽动的,也挺多。这样的疾病,往往被归属为面肌痉挛。有意思的,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症状发作或者加重。
按说,这个病在全球范围内可算是一种疑难杂症了。今天,“精诚名医汇”就和您说说,我们祖国传统医学对这种疾病的调理之道。
闲言少叙,先把一张验方告诉你——
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云茯苓20克,白术5克,薄荷10克,炙甘草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先煎)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煅磁石(先煎)30克。水煎取药汁服用,根据医案记载,患者服用1个月之后,症状基本消失。()
列位看官,“精诚名医汇”为您列举此方,绝非空口无凭。它本化自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智龙先生的一张真实医案。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祖国传统医学对面部肌肉痉挛一病的巧妙调治之道。
列位看官,我们的脸为什么会抽动不已?原因多种多样。在这里,“精诚名医汇”劝您重视这样一重因素,这就是“肝有情绪”。什么意思?在我国古老典籍《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面部肌肉的抽动不止,实际上也是风动之病,为肝风内动的表现。由此可见,治这个病,得从调肝入手了。那我们的肝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让肝风“动”起来了呢?
这就得好好说说我们的肝了。中医认为,肝的功能在于疏解畅达,其物质基础乃是肝血的充盈。这就是所谓“体阴而用阳”。如果我们的肝气郁滞了,就会影响藏血,往往也会导致肝体失于柔和而血虚的问题。血虚会加重肝阴虚,使得肝风内动。因此,肝郁就成了最大根源。这就是为什么,脸部肌肉抽动会在情绪较为激动的时候发作、加重的原因。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列位看官,上面为您列举的方剂是值得借鉴和重视的。其中有七味药最值得重视,这就是柴胡、当归、白芍、云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这个组合化自我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经方逍遥散。原方还多了生姜。这个逍遥散,实际上就是和解疏肝健脾的。它对于解决上面的问题,很有价值。
这方精义几何?说起来不难理解。你不是肝郁吗?好,这柴胡是专门疏肝解郁的,为君药。方才说了,肝郁,肝体失于柔和,容易造成肝血虚。那好,我们来补肝血。用什么?就用当归和白芍。当归补血行血,为血中之气药,在补血的过程中还能行血行气,防止肝血瘀滞。那白芍能养血敛阴,辅助当归滋补阴血。两者配合柴胡,把肝“伺候好”。接下来,我们得调脾。为什么要调脾?肝属木,脾属土。肝郁日久,容易反克脾土。而脾土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补肝血就成了永远无法真正实现的事情。所以,我们用白术和茯苓。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渗湿而宁心。两者配合,把脾“伺候好”。最后,那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那甘草健脾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如此一来,肝脾通调,问题基本解决了。
至于方中所列的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煅磁石,都是镇静之品,“以静制动”,让抽动、痉挛得以息止。
于是,古代的一张养肝健脾名方,将当今的疑难杂症化解。两者之间看似相去甚远,实际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熟知中医的思维特征了。
列位看官,“精诚名医汇”撰写此文,就是想向您展示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方剂之妙。它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蕴含着祖先对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认识,是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那逍遥散,能治的病太多了。容以后我们慢慢详聊。上述方剂,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鉴应用,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治疗效。
全文完。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