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雄峰科技有限公司-李红军华中农业大学-刘峰
摘要:近年来猪病呈多元式发展,疾病的诊断与防控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文将重点对猪群中常见细菌病如: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病毒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2型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的发病方式与特点进行介绍,并针对这些疾病流行特点提出个人的检测观念及防控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群;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近年来我国动物重大传染病时有发生,且疫病日趋复杂,如、年以来爆发链球菌病,年以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年山西的乙型脑炎。特别是年5月以来的“高热综合症”,致使我国养猪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这次疫情最初较为集中发生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少数省份,逐渐扩散和蔓延到我国大部分养猪省份和地区,至今疫情仍未平息。据估计此次疫病的流行造成病死及淘汰猪数量达数千万头,这对中国的养猪业打击非常沉重。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养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养猪业处于稳定增长期,牲猪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猪群调动日益频繁,加快了农场间疫病传播,扩大了流行范围,防控形势相当复杂,特别多种病原共感染或继发感染,形成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使猪场疫病的防制非常困难。在我国猪群中,老病根深蒂固,新病层出不穷,加之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继发感染、共感染及流行的优势血清型或基因型的转变等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多病原混合感染空前普遍。同时由复杂疫病带来的动物疫苗和治疗性药物的大量使用,势必也会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的健康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加强对规模化猪场疫病的监控,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将是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夏季猪群常见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1.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属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它是由多个血清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临诊类型的猪传染病总称。能引起猪的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等,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呈散发性,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各个猪群都易感。该病是世界各地的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猪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商品仔猪大量贩卖跨区域流通,引发了本地区猪场以发热、关节肿胀、败血症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到实验室检验多数确诊为猪链球菌病。
预防控制措施
治疗原则,首先选择对猪链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对发病典型猪只送检进行细菌分离确诊,选择含血清多,抗原谱广的链球菌疫苗按要求免疫。对仔猪败血症、神经症状(脑炎),关节炎等有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同时针对不同病型的链球菌病进行对症治疗,淋巴结脓肿型,待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酊;对败血症型及脑膜脑炎型,早期应大剂量使用头孢或磺胺类药物进行肌注治疗;青霉素和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和青霉素等联合应用对链球菌病的控制都有良好效果。
2.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是由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综合征。目前副猪嗜血杆菌至少可分为15种血清型,但仍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各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差异较大,其中血清型1、5、10、12、13和14为高毒力致病株,可引起猪急性死亡;血清型2、4、8、15为中等毒力株,患猪死亡率低,但出现败血症症状;血清型3、6、7、9、11毒力较低,对猪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血清型4、5和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在我国则以血清型4、5最为流行。
副嗜血杆菌病是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死亡的病例,以5-8周龄最为典型。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1周龄仔猪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5%-2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70%。
预防控制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场的影子病,往往伴随蓝耳病、圆环病发生,导致用药效果不好,药物敏感性差。只有做好蓝耳病和圆环病的净化稳定,控制副猪才能收到明显成效。感染猪也可以免疫疫苗,免疫母猪,初产母猪产前6-7周首免,产前3-4周二免,经产猪产前3-4周免疫一次即可。仔猪免疫建议在14日龄进行,三周后再重复免疫一次,即可获得坚强免疫保护。针对外购仔猪免疫前建议使用阿莫西林,电解多维,葡萄糖饮水至少3天,控制猪群的潜伏感染,仔猪恢复后在进行小群免疫,在逐步扩群免疫。由于本病通常是作为继发或并发,在饲料中添加大剂量药物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手段。使用药物时最好是将这两种药交替使用,避免耐药性的出现。
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内,是养猪场需重点防控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出现肺炎和胸膜炎的特征性症状及病变,急性期可呈败血症。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且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大群集约饲养的条件下更易接触传播,尤其是在不良气候或长途运输及转群后,容易引起本病流行。由此而造成的损失不是以个体而是以群体计,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猪群中突然出现个别猪发病,体温升高到42度以上,有的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死前常有血性泡沫从口鼻流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妊娠母猪常呈急性经过,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常发生于6周龄的仔猪和3月龄的育成猪,急性期死亡率很高,若误治或继发感染,死亡率高达60%-85%。老疫区多呈慢性经过,死亡率相对较低。该病在流行时常出现继发感染,如继发伪狂犬病、PRRS、巴氏杆菌病、肺炎球菌等,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
预防控制措施
该病在种猪群中感染日益严重,控制该病最好选择对本次毒株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抗生素的治疗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只能解决该批次现阶段的问题。要想在猪群中消灭该病。选择疫苗免疫会有效果,在仔猪5~6周龄时首免,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
4.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最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其他病症继发。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伊胎等。临床表现症状: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剖检可见:心脏内外膜、喉、膀胱有小点出血,肾脏苍白色,并有小点出血。胃粘膜有明显出血点,回盲瓣和结肠上段部分出血坏死或有钮扣状溃疡,直肠粘膜有出血点,有时有溃疡,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胆囊粘膜有出血点及溃疡,脾脏边缘有红色针尖状出血点,有时有楔状梗塞。
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有良好的疫苗,一般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疫苗都是有效的。普通苗一般指细胞苗既能防止临床发病,又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达到了“双保护”的水平,对于受威胁猪群用于紧急接种。对于严重污染区建议做超前免疫:在疫区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每头猪注射2头份细胞苗,产程过长应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注射后1.5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二次免疫在30-40日龄左右进行,每头接种4头份;种公猪、种母猪一年3次集中统一免疫,猪每次接种6头份。免疫疫苗1月后应采集血样进行评估猪群抗体水平,来实时监测猪群健康状况。
5.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又名奥耶斯基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猪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特征。除猪外,其他动物均以死亡告终。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传染病,猪群一旦感染将终身带毒,随时向环境中排毒、散度。哺乳仔猪以震颤和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为主,伴有发热、呼吸困难,有的呕吐和腹泻,2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及弱仔等繁殖障碍;生长育肥猪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类似猪流感,发病率高达%,死亡率虽低,但增重缓慢。此外,猪伪狂犬病常与猪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猪流感、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当前,由于免疫抑制病的广泛存在,以及饲料霉变、各种应激、免疫不规范,疫苗质量参差不齐,免疫强度、免疫密度不够等原因,导致猪群长期隐性带毒和持续潜伏感染。除呈现急性暴发形式外,时刻威胁猪群的健康。
近两年来北方地区爆发的猪伪狂犬病,主要为噬神经型伪狂犬病毒,与以往流行毒株不同,它主要以仔猪发生划水、转圈和口吐白沫等神经症状为表现,引起母猪流产的频率相对少,但对猫、狗有强烈的致死性,国内相关机构对新分离毒株与目前疫苗毒株进行免疫攻毒试验,发现传统疫苗毒株对新毒株的免疫保护只有50%--80%,对感染伪狂犬新毒株的猪场不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临床诊断也证明,商品疫苗之间有保护互补性,及时确诊,紧急免疫商品苗仍对发生伪狂犬病毒的猪场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预防控制措施
对于发病和受威胁猪场应当对猪场全群所有的猪只紧急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疫苗,间隔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仔猪应滴鼻免疫,使用专用的滴鼻器,若用注射器滴鼻时,应先捂住一鼻孔,对另一鼻孔进行少量多次滴鼻,使鼻腔正常吸入疫苗,滴鼻时的疫苗应当使用少量稀释液4-5ml稀释后每个鼻孔0.2ml,保证一头猪1头份。对本场已经出现典型伪狂犬的神经症状时,应把滴鼻改为肌肉注射进行超前免疫2头份。
由于伪狂犬病疫苗产生的母源抗体一般能维持6周左右,在母源抗体消失后,生长育肥猪即陆续开始感染伪狂犬病毒,虽然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但成为带毒猪,不断向猪舍排出病毒,诱发母猪流产与仔猪死亡。因此,生长育肥猪疫苗的免疫,将决定猪场能否有效控制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有成熟的技术条件下,使用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接种,结合实验室采用鉴别诊断试剂盒定期对种猪群进行监测,淘汰gE阳性种猪,对后备种猪进行监测,阳性者进行育肥处理。
6.猪2型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是无囊膜单股环状负链DNA病毒,迄今发现的最小的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毒。由于该病毒的致病力不高,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