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怎样治疗才能ldquo去根

文章来源:眼睑肉芽肿   发布时间:2019-7-14 11:38:33   点击数:
 

一个医院就医,他45岁,患左侧面肌痉挛7年了,整天眼跳、脸跳、嘴也抽动,在激动或者生气时尤其严重,已经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医院都给出了“面肌痉挛”的诊断,但因没有专业检查设备和治疗措施,只能观察了。他更多的时候为了缓解症状,吃中药、针灸,不见什么效果。自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了解到陈教授不仅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方面的著名专家,而且他带领的神经外科团队在患者群体中的口碑极好,他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好了无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超过2万例患者经过他的妙手恢复了健康。因而询问:“怎样可以根治这病?还要做哪些检查?”陈国强教授在百忙中抽休息的时间给患者做了解答,医院重新做专业检查,查明病因,便于“去根”治疗。

陈国强教授解释说,面肌痉挛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此又被称为“半面痉挛”,而两侧面部都痉挛的极少见。一般都从上、下眼睑开始抽动,逐渐向面颊及整个半侧面部发展,也有少数人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疲劳、紧张时抽动明显加重,尤以吃饭、讲话、微笑时明显。多在中年起病,女性略多,但近年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到最后也有少数人出现轻度面瘫和面部肌肉萎缩。由于面部抽动的疾病种类很多,发病原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医生需要根据症状结合专业检查才能确诊和治疗。

面肌痉挛的诊断检查及作用?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没有临床症状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来明确,这些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电生理检查包括面部肌电图(EMG)和异常肌反应(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检测(LSR)。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次),AMR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

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由于面部抽动并非是面肌痉挛的独有表现,一些疾病如: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疾病的症状相似,很多患者在就医时常常根据主要症状如眼皮跳、嘴歪等挂号,选错科别和医生,有的甚至被误诊。因此,在这里介绍这些疾病的主要特点,便于区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面肌痉挛术前评估在治疗中有什么作用?

术前评估主要包括电生理学评估和影像学评估,评估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因,增加手术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1、电生理学评估。术前电生理评估有助于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和客观了解面神经与前庭神经的功能水平。电生理评估主要包括(AMR)、(LSR)、(EMG)以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AMR是面肌痉挛特有的电生理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0ms左右,对面肌痉挛诊断有辅助价值。EMG可记录到一种阵发性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次)。BAEP可反映整个听觉传导通路功能,主要观察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说明神经传导障碍。由于出现的各波发生源比较明确,因此对疾病的定位有一定价值,也可结合纯音测听综合评估术前的前庭蜗神经功能。

2、影像学评估。面肌痉挛病人在接受微血管减压(MVD)手术之前必须进行影像学评估,最好选择MRI检查,无法接受MRI检查的病人可进行头颅CT扫描。

MRI检查的意义在于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明确与面神经存在接触的血管,甚至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MVD手术前常规的检查3D-TOF-MRA,以此为基础的MRI成像技术,能够°显示与面神经存在关系的所有血管。但MRI检查显示的血管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血管,同时3D-TOF-MRA检查阴性也不是MVD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只不过对于3DTOF-MRA检查阴性的病人选择MVD需要更加慎重,需要再次检查病人的面肌痉挛诊断是否确切,必要时应参考电生理学评估结果。

正确认识“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意义

自年Campbell和Keedy开始用手术治疗基底动脉瘤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以来,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重要方法。这一术式曾被认为是能够治愈面肌痉挛而唯一“去病根”、不留后遗症的方法。很多专家临床发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早期有效率可达60%-70%,大部分病人在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乃至痊愈,少数病人症状在术后3-5月后基本完全消失。陈国强教授的团队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治愈率高达98%,已经接近极致,这在国际上都是很罕见的。

但临床大量数据表明,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上仍存在4%-12%的复发率,而陈国强教授团队的复发率不到1%,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究其原因,陈国强教授认为,可能与手术技术、医生经验及使用的材料等因素有关,表现在:

(1)置入材料问题。明胶海绵及肌片置入后,有可能被吸收导致复发,而Tetlon片置于面神经和血管之间,有可能形成肉芽肿,重新压迫面神经。

(2)置入物脱落。如垫片放置固定不牢固可能造成垫片漂移。

(3)术后蛛网膜粘连、包裹对面神经产生新的压迫。

(4)减压不充分。因多种原因如术者的技术、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及压迫血管较隐匿等使得减压不充分,另外如果血管联合压迫,仅行单一血管减压术,因减压不彻底或不完全也可导致术后复发或效果差。但如果血管与神经之间解剖关系复杂,推移血管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时,医生应即时停手,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有经验的医生实施的微血管减压术死亡率极低,安全性高,效果好,因而很受患者欢迎。但术后仍有一些病人会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听力下降、面部感觉障碍及眩晕等症状,绝大数病人可在术后两周内消失。手术过程尽管非常顺利,但近1/5的患者面部抽动并不是立即消失的,而是经过几周甚至几年时间才能彻底停跳,这种现象被称为“延迟治愈”。陈国强教授治疗的2万多例患者中,还曾有10几例3年后症状才完全消失的情况,而查文献见国外曾报道1例患者术后6年才恢复正常,十分罕见,而大部分患者术后3个月到半年就会彻底恢复了。临床研究发现,仅极少数病人由于手术并发症而遗留下了永久性后遗症,如听力下降乃至耳聋、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和脑干梗塞,而且这些后遗症一般随再次手术的次数增加而相对升高,因此,选择这种方法治疗面肌痉挛,尤其术后无效或复发患者选择再次手术时,应慎重。每年都有几十例手术医院神经外科行再次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在陈国强教授和王晓松等医生的齐心努力下,治愈率也超过了90%,这是非常难得的。

(东方红星文/李烈;资料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好大夫-陈国强网、百度文库,医院神经外科)

专家介绍

陈国强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擅长: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迷走神经痛及其它各种颅神经疾病;软性-硬性神经内镜治疗各种脑室内疾病;颅内脊髓肿瘤等,手术超过2万例。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了解下白癜风
中科刘云涛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naphaw.com/xgzs/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