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分布广泛,发病率高,病程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10月份至次年的5月份多发,尤其是10月份至次年2月份尤为明显。本病的难点主要在于复发率较高,难以根除,特别是国家对于抗生素药物进行规范化以后,本病的高发生率显得尤为突出。
划重点
01
发病原因(1)天气寒冷有利于病菌的体外存活;
(2)寒冷季节养殖户普遍注重保温,对通风换气重视不够,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增多,饲养管理差;
(3)不注重疫苗免疫,或者有一些养殖者只免疫1针,达不到免疫效果;
(4)有一些养殖者抱着发病再治的侥幸心理,也不注意消毒工作。
02
发病症状
病初病鸡无明显症状,仅见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进一步发展后,鼻腔内流出来浆液性或粘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打喷嚏,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粘液干燥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鸡面部发炎,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造成失明。
后期口腔、腭裂上有干酪样物。严重者炎症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和肺部,引起呼吸困难和啰音。产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性分泌物,卵泡松软、血肿、易破裂、坏死或萎缩,腹膜炎。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拉绿色粪便,体重逐渐下降,母鸡产蛋量下降。
鸡群自然感染后的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5天,病程长短不一,易复发。
03
鉴别诊断
(1)传染性鼻炎:脸部大多数呈单侧性肿胀、柔软,不发紫,鼻孔有分泌物并结痂。蛋壳质量变化不大,死亡率低。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2)禽流感:脸部大多数呈双侧肿胀、发硬、发紫。死亡快,死亡率高,药物治疗无效。
(3)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播迅速,成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产蛋急剧下降,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蛋畸形大小不一,软壳蛋、沙皮蛋较多,蛋清稀薄如水,浓蛋白层消失。
(4)支原体:呼吸道症状时间较长,肿脸的鸡在鸡群中传播较慢并且眼里有泡沫产生,眼睑有时粘合在一起。
(5)油苗注射不当:注射靠近头部时,免疫后一周左右可出现肿头,眼眶周围肿胀,发硬。切开有干酪物、未吸收的油苗或肉芽肿,若无感染一般可自然康复。
治疗
4.1早发现早治疗,消毒是关键
(1)大群每天带鸡进行喷雾消毒(一定要严格控制药物浓度),持续半个月左右,间隔3~4天换不同的消毒剂轮换进行消毒。
(2)严格控制鸡舍环境,保持舍内通风良好。
(3)适时补充营养,保证营养良好。
(4)当发现有疑似鼻炎病鸡时,要及早挑出进行个体治疗或淘汰,降低病原在个体间的扩散几率;当发病比例变大时,应先用鼻炎苗进行接种,同时使用相关药物对群体及时的治疗。
4.2加强卫生治理与消毒
舍内屋顶、墙壁、地面、饲养设备等及时清扫,减少粉尘蓄积;消毒剂选择使用对病毒有较好杀灭作用的碘制剂及灭菌广谱的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使用浓度要准确,既要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又不损害鸡体健康;不同的消毒剂交替使用,以提高消毒质量,从而减少鸡舍病原菌含量,降低鸡群的感染几率。
4.3免疫接种
选择与本场副鸡嗜血杆菌菌型相对应的鼻炎疫苗进行及时免疫。
4.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体质
做好各项饲养管理工作,包括温度、通风、密度等,舍内的温度要相对稳定,并协调保温与通风的关系,将有害气体及时排出舍外,换进新鲜空气,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从而减少环境应激,增强鸡群体质,增强鸡群对疾病的抵抗力。
4.5补充维生素,修复粘膜组织
很多疾病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有传染性鼻炎发生时,鼻腔红肿,鼻内粘膜受损,同时流出的鼻汁容易吸附各种病菌,通过受损的粘膜组织,增大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几率;此时应为鸡群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保护粘膜组织,增强鸡群的抵抗力。
4.6加强常规检测
平时对各项免疫性疾病,如新城疫、流感等免疫效果要进行及时检测,确保其成功免疫,各项抗体均匀有效,避免原发或继发性感染。
4.7药物治疗
(1)磺胺类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鼻冠净),配合千分之一小苏打一起拌料,连用3~4天。
(2)选择有效的中药制剂。
养鸡技术咨询和治疗方案加我
长按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