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类
1.蛔类线虫按Yamaguti(),将蛔类线虫(不包括尖尾类线虫)分为4科、11个亚科、60余属、共多种。该类成虫多寄生于人和哺乳类动物的肠道,其中某些种类的幼虫偶可寄生于人眼内,引起眼蛔蚴病。较为重要的为以下几种:
(1)似蚓蛔线虫
重要宿主:终宿主:人。侵入眼内阶段:为蛔虫的第三、四期幼虫。侵入眼的途径:①随血液循环至眼部穿破视网膜动脉进入视网膜。②也可经鼻咽部、鼻腔、鼻泪管进入泪囊。病原形态:对该期幼虫形态描述资料少见,我国学者唐占禹()曾报道,由眼内取出的蛔蚴为线状、乳白色、体长为2mm左右;但亦有虫体较大者,吴良华()曾从—6个月大的婴儿泪道中取出一长6.5cm,直径为1.2mm的蛔蚴。蛔蚴侵入眼内引起眼蛔虫病。虫体可侵入泪道、泪囊、结膜下、视网膜、脉络膜并引起相应的炎症反应。
流行情况: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可引起人蛔虫病;幼虫偶可侵人人眼内,引起眼蛔蚴病。该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据~年我国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资料显示,该虫的总感染率为47%,估计当时有感染者为5.3亿人,约占世界感染总人数的41%。
(2)犬弓首蛔虫
犬弓首蛔虫(犬蛔虫)的成虫寄生于哺乳类、食肉类动物小肠。蛔蚴可侵入人眼或其他组织器官内,引起眼或其他部位的犬弓首线虫病。
重要宿主:终宿主:犬、猫、狼、狐等动物。人非本虫的正常宿主。侵入眼内阶段:幼虫分四期,寄生于人眼及组织内的幼虫多在第二、三期。侵入眼的途径:可随血液循环穿破视网膜动脉进入视网膜,也可经鼻咽部、鼻腔、鼻泪管进入泪囊。病原形态:第二、三幼虫为线状,乳白色,大小在-μm之间。对眼的损害:侵入眼部的幼虫可引起眼前房、睫状体、角膜、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等炎症和玻璃体脓肿;虫体的刺激常可引起视乳头、黄斑部等处形成肉芽肿;因该病常伴有慢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肉芽肿病灶,故临床上常将此病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而行眼球摘除术,给患者留下终生伤害。
流行情况: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凡有犬的地方均有其感染的报道。我国分布也很广,自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陆续有犬感染的报道,但人感染的报道却相对较少。
2.结膜吸吮线虫(眼线虫)该虫在动物学分类中隶属旋尾目、吸吮科、吸吮属,为一类专性寄生于眼的寄生虫。该类虫种较多,据前苏联学者斯克鲁亚宾()描述的已有33种,我国已发现13种(徐艿南)。它们大多数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等动物的泪管、瞬膜或结膜囊内,寄生于人眼的有结膜吸吮线虫和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2种。在我国人体感染病例报道中,皆为结膜吸吮线虫。该虫寄生于入和动物的眼内,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
重要宿主:终宿主:人和犬、猫等动物。中间宿主:冈田绕眼果蝇。侵入眼内阶段:感染性幼虫、幼虫、成虫。
冈田绕眼果蝇资料图片
侵入眼的途径:当含有感染期幼虫的果蝇吸食人或动物的眼分泌物时,幼虫侵入眼中而感染,并发育为成虫。病原形态:成虫:虫体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在(4.5~23)mm×(0.25~0.85)mm之间。幼虫:为卵胎生,由成虫直接产于宿主眼内。幼虫细丝状,乳白色,大小在(~)μm×(13~19)μm之间。对眼的损害:成虫多寄生于眼上穹隆部外眦处,也可寄生于眼前房、泪小管、泪腺、眼结膜囊等处,引起眼痒、流泪、眼痛、畏光、分泌物增多等,重者还出现结膜充血、红肿、炎症、甚至形成局部小溃疡面等;若寄生于眼前房时,患者自觉眼前丝状阴影和虫体移动感,并伴有房水混浊、眼压升高、睫状体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组织损伤、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角膜混浊、眼睑外翻等。
流行情况: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各国,故有“东方眼线虫”之称。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报道。该虫的主要传染源为家犬,其次为家猫等动物,王增贤等于~年检查安徽淮北地区的家犬只,感染率为76.7%,其中五河、泗县有的村庄家犬全部感染。目前,我国人感染者多为少年儿童,农村高于城市。
3.丝虫丝虫种类繁多,现已记载的有种。广泛寄生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其中极少数寄生于人类。有关丝虫分类,学者的意见不一。levine()将丝虫类归属丝虫亚目、丝虫总科。该科与人畜关系密切的有9个亚科,28个属,能寄生于人类的有5属、8种。能侵入眼内引起眼丝虫病的至少有5种。
(1)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正常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引起班氏丝虫病。成虫、幼虫(微丝蚴)偶寄生于眼内,引起眼班氏丝虫病。
重要宿主:终宿主:人(惟一);中间宿主:蚊,我国可传播该病的蚊种有3属10种。侵入眼内阶段:成虫、幼虫。侵入眼的途径:可能是感染性幼虫由眼睑等浅层淋巴管进入深层淋巴管,再入眼内生长发育为成虫;也可能是穿过睫状体血管进入眼后房,再移入眼前房发育为成虫,并可产出微丝蚴。病原形态:成虫:虫体细长,状如棉线,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8.2~)mm×(0.1~0.8)mm之间。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其外形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μm×(5.3~7)μm。对眼的损害:据病例报道显示,班氏丝虫成虫及幼虫可寄生于眼前房及眼睑等处,前房水中可见到微丝蚴。虫体的刺激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炎性肉芽肿、视神经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等。
流行情况:据世界卫生组织年的资料显示,该病共流行于72国家,其中以亚洲、非洲各同较为严重。我国流行于北起山东以南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市(不包括台湾省),其中个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按年的行政区划分),据资料估计我国在防治前共有丝虫病患者
.2万人,经多年的防治,至年(含马来丝虫)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
(2)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该虫正常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偶寄生于眼内,引起眼马来丝虫病。重要宿主:终宿主:人。中间宿主:蚊,在我国可传播本病的有3属9种。侵入眼内阶段:成虫、幼虫。侵入眼的途径:同班氏丝虫。病原形态:与班氏丝虫基本相似,但略小,纤细。成虫细长,状如棉线,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0~62)mm×(0.07~0.)mm之间。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μm×(5—6)μm。对眼的危害基本同班氏丝虫。流行情况:马来丝虫的分布仅限于亚洲的中国、日本等12个国家,其流行区域远小于班氏丝虫。
(3)罗阿罗阿线虫(罗阿丝虫)
隶属罗阿丝虫属,该属中已发现的有6种,除罗阿丝虫寄生于人体外,其他几种均寄生于灵长类动物。该虫成虫正常寄生于人的皮下组织引起罗阿丝虫病,也可侵入眼内引起眼罗阿丝虫病。
重要宿主:终宿主:人。保虫宿主:在自然条件下,罗阿丝虫是否存在保虫宿主尚不能确定,但在实验条件下,多数灵长类动物可作为其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斑虻,种类较多,主要为分斑虻和静斑虻。
侵入眼内阶段:成虫、微丝蚴均可侵入眼部,其危害主要由成虫引起。侵入眼的途径含有感染期幼虫的斑虻叮人吸血时,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并在皮下组织中发育为成虫。成虫能在深层组织内移行,可侵入眼内寄生。虫体可由一眼沿鼻根皮下皮肤转移至另一眼。病原形态:成虫为线形,乳白色,雌雄异体。大小为(25~70)mm×(0.3~0.55)mm之间。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外披鞘膜,无色透明,大小为(~)μm×(6~8.5)μm。对眼的损害:成虫常移行于眼睑皮下、球结膜、角膜下、眼前房等部位,引起严重的结膜炎症、眼球水肿和球结膜肉芽肿。在眼睑皮下寄生时,常可见到游移的肿块,有紧张和疼痛感。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屡见有罗阿丝虫感染者,如第一军医大学在援外人员中发现本病患者14例(李福山)。浙江人民卫生院年报道,62名()和名()援外回国人员中,分别有3例和8例罗阿微丝蚴血症者,在60mm3血液中微丝蚴数量最高达条。
(4)卷曲盘尾丝虫(旋盘尾线虫或盘尾丝虫)
属盘尾丝虫属,该属中共有8种,除本虫寄生于人外,其他均寄生于哺乳类动物。该虫正常寄生于人的皮下或皮下结缔组织,引起卷曲盘尾丝虫病。此外还常侵入眼内寄生,可导致失明,故本病又称瞎眼丝虫病或河盲症。
河盲症患者资料图片
重要宿主:终宿主:人(唯一)。中间主:蚋,又名黑蝇。保虫宿主:仅见蛛猴、大猩猩两种动物。
侵入眼内阶段:主要为微丝蚴阶段;成虫偶可寄生于眼睑皮下、眼眶等周围组织。侵入眼的途径:成虫在皮下组织中发育成熟并产出微丝蚴,微丝蚴不侵入血流,经皮肤经结膜进入角膜,也可经神经鞘进入眼球后部。病原形态:微丝蚴:由雌虫直接产出。细丝状,无色透明,分大小两种,大者长约(~)μm×(6~9)μm,小者约(~)μm×(5~7)μm,在子宫内虫体外包一层鞘膜,产出后鞘膜蜕去。对眼的损害:眼盘尾丝虫病主要由微丝蚴寄生所致。活的微丝蚴一般不引起炎症反应,虫体死后的裂解产物,则常引起炎症反应及免疫病理反应。初期症状为眼痛、慢性结膜炎、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侵入角膜的微丝蚴,可引起巩膜、结膜的炎症,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角膜浑浊或纤维化,轻者影响视力,重者导致失明。微丝蚴可在眼前房内移动,也可侵入眼球深部,引起视网膜、脉络膜的炎症及视神经萎缩,造成视觉障碍。微丝蚴偶能侵入晶状体内引起白内障。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拉丁美洲及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国家,以非洲西部和中部最为严重,是世界公认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年估计,全球感染者约为万人,其中失明或视力障碍者有~万人,在重流行区居民眼部受损率可高达30%~50%。国内尚无自然感染的病例,我国学者黄惠芬曾于年报道过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有感染本病者。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回国人员中感染该虫的机率会相应增大,医务人员应对本病予以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白驳风